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零售、智能制造等领域对物流需求的不断提升,智慧物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能物流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止至2017年,我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增长至338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1%。进入2018年,我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增长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3%。预计到2020年,我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智慧物流产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与政策的支持是息息相关的。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促进物流降本增效的政策与发展意见,从政策层面上对物流产业的发展予以引导,力求全面激发物流相关领域的创新活力,以此推动智慧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多项政策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快汽车结构升级,公交、环卫、出租、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也被视为了提升物流配送效率的一项重点内容。
在体系庞大、分支众多的整个物流产业中,物流配送是必不可少的一大环节。物流配送作为现代流通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包括城际配送(包括干线、支线配送)和城市配送(包括短驳、末端配送)。在城市货物配送过程中,许多物流企业大力采用小型电动物流车,希望能在货物配送时效性方面实现进一步提升。
作为一款为城市物流研发的专用车,小型电动物流车无疑具有多种优点。与传统的燃油车辆相比,小型电动物流车更加经济、环保,可较好地适应城市物流、宅配、电商、邮政、农用等多用途需求。从产品类型来看,小型电动物流车主要指的是电动物流用车中的轻卡、微卡、轻客、微客、MPV等车型。
正是基于小型电动物流车在经济、环保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其在我国各大城市的推广应用速度也越来越快、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宽,新零售、轻工业等对整个电动物流车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根据高工产研电动车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电动物流车产量达到了12.5万辆,同比增长118.8%。在全国快递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GGII预计到2020年,全国电动物流车产量有望达到20.6万辆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家煤电企业联营,如华能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和淮南矿业集团;华能国际与中煤集团;山东鲁能与陕西银河等。同时也出现了多种联营模式,“神华模式”即控股和建设电站并举,“山西焦煤模式”即煤炭企业兴建电站,“鲁能模式”即电力企业兴办煤矿,“淮南模式”即煤电企业合作新建煤矿或电站等。
“由此可见,我国煤电一体化的新型行业已经诞生。”煤炭专家、中国煤炭运销协会顾问武承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认为,加快大型煤炭基地的坑口电站建设,实现煤电资源共享;鼓励各类电力和煤炭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组建大型煤电联营企业或集团,充分利用煤炭能源和电力能源,就地就近发展相关用煤和用电优势产业,实现煤、电和下游产品与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立新的煤电投资机制,鼓励煤炭企业利用煤炭资源优势主动投资电力行业,鼓励电力行业投资和兼并、购买煤矿。由此,煤电双方通过相互渗透建立产权纽带,通过煤电资本的相互持股、参股或者控股,实现混合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