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船舶工业的发展历程,人们不胜唏嘘:从昔日的“有海无防”到如今跻身世界前列的海上力量,中国的船舶工业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发展之路,也折射出中国装备制造业数十年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而这一切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各有关部门的参与和各船舶制造商的付出。
早在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发布了《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船舶工业产业体系更为完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国际造船市场份额稳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造船强国。多年来,我国船舶行业的从业者立足实际,在船舶制造技术、材料研发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造船能力不断提升。
有分析人士指出,从民船方面来看,建国初期,我国造船工业处于末端,一般情况下只会建造简单的铁甲船。70年后,中国的商船船队数量牢牢稳居世界的位置。就民船建造能力而言,2005年以后,全球商船建造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在亚洲中国超越了韩国和日本,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在全球造船产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任何伟大事业的完成,都需要历经脚踏实地的奋斗和努力,船舶工业的发展壮大也一样。在如今各行业加快智能化、化转型之际,船舶装备制造原有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传统船舶制造商也加快运用各种前沿技术和设备,以此促进船舶制造工艺的升级和民用船、商用船等不同类型船舶质量的提升。
蒙托煤矿位于昆士兰州博文盆地南部,煤炭资源储量预计超过5亿吨,有长约180公里的铁路与格拉斯顿港连接。华能集团计划将该煤矿出产的煤炭运输至国内,作为其在沿海大型电厂电煤供应的补充。今年第一季度华能集团因电煤价格上涨速度大大高于发电量的增长,出现了较大的业绩下滑。本次收购成功后,其高成本压力得到缓解。
由于澳大利亚人均煤炭储量极为丰富,煤炭价格仅相当于国内的1/3左右,华能集团将获得一个廉价煤供应基地。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曾表示,选择投资煤炭企业、获取对煤炭资源的控制是电力企业的出路之一。
2019年1月,据工信部发布的信息显示,2018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继续保持世界;以修正总吨计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6.3%、35.8%和35.4%。其中,新接订单居第二位,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均位居。此数据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业内人士的热烈讨论,一些分析人士也对中国造船工业大的发展前景满怀信心。
除了传统的船舶建造外,中国在深远海开发装备、海洋科考装备等智慧海洋装备上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项目,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下水以及世界先进的钻井平台A5000交付等,都标志着中国在深海装备制造方面已经拥有了相关经验,并且制造智慧海洋装备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