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地铁外,智能安检也可以应用于机场等场所。经过近两个月的试运行后,石家庄机场首批两条智能旅客安检通道于2019年5月20日已正式面向公众开放。5月23日,在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的智能旅客安检通道,旅客们体验到了“一证通关”的便捷。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安检也逐渐由普通公共领域拓展至海关安检、出入境安检等场景。从2018年起,在成都双流机场海关上线的“AI海关”智能审图设备,采用了一种新型双能X射线透视的物质识别方法,仅用3秒就可以识别违禁物品,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不法分子携带大量违禁物品的嚣张气焰,也维护了正常的安检工作秩序。
智能安检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固然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交管部门等的引导,更重要的是物联网、人脸识别、大数据等技术所起到的支撑作用。在日常的安检过程中,搭载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安检系统,能够自动完成旅客的“人”“票”“证”三合一核验,确保本人持证过检,预防漏检。
具体来讲,将人脸识别技术与自助验证闸机设备应用在自助验证环节,可以有效实现旅客自助安检查验的全流程自动化操作,自动完成旅客信息核验及人证比对;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人脸动态识别,创建以生物特征标签为关键信息的安检流程等,也在为中国民航安检、地铁安检等工作提供助力。
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能够获得一种新的认识。对于管理者而言,在安检过程中除了要完成便捷的物品和人身检查之外,也十分重视安检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而基于物联网传感设备、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化安检信息管理平台也逐渐成为了智能安检的核心。今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及AI智能安检设备的综合应用,将推动安检效率实现新的提升。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的数量和品种,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总干事长吴柏林(右图)近日透露,《国家数控机床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草案已经制订完成,目前正由国家发改委修改,修改完成后,将报国务院领导审阅批准,然后正式施行。据了解,《规划》施行以后,困扰我国机床工具业发展的数控机床产业化和自主开发能力偏低的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国产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连年下滑的局面将被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