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造成如今语言濒临消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人们一致认为,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等因素是导致语言濒危的罪魁祸首。而近年来快速崛起、普及和发展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则是进一步推动语言走向消失的重要帮凶。
原来,近年来加载人工智能技术的语音助手越来越普及,人们不管是在手机、电脑还是智能家电的应用中,指令发布、人机交互的主要形式都依赖语音。但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智能语音助手,诸如Siri、Cortana、Alexa、Google Assistant等,它们所使用的语言加起来也就20来种,这无疑让一些小语种缺失了“活路”。
除此之外,一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智能翻译机器”或是“智能机器人”,其中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主流的几种。久而久之,一些不在主流选择内的语言便会因此而被抛弃、疏远,终走向消亡。
也就说是,人工智能产品作为时下能够引导人类语言使用的潮流趋势,却将一些小众语言给排除或是忽略了,这无疑加深了这些语言没啥用处的印象,从而导致语言濒危程度进一步加深。从这点来看,AI的确是加速语言消失的一个帮凶。
不过,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不同的人手里AI也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作用。在一昧追逐商业利益的人手中,AI可能是杀死语言的“凶器”,但倘若在立志保护濒危语言的人手中,其同样可以成为拯救语言的“救星”。
目前,世界上就已经出现了多种利用AI拯救濒危语言的尝试:
其中一种是利用AI技术打造智能教育机器人,通过机器人指导人们学习濒危语言,从而让这些语言得以传承和延续。比如IBM的“沃森人工智能”曾创立过一个能理解并回复用户信息,用毛利语与人交流的聊天机器人;此外,一组来自ARC语言动力学中心的研究人员,也开发过一种低成本、易于运输的语言教育机器人。
而另外一种尝试则是利用人工智能打造语言档案馆,从而起到记录、保存和传播濒危语言的作用。据了解,国外一位叫托马斯·弗雷的未来学家就提出了“全球语言档案馆”的计划,并将濒危语言项目列为建设的步。他与夏威夷大学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将收集到的足够的濒危语言资料进行了翻译和存储。
还有一种方式是利用AI技术实现“语言复制”。“语言复制”的概念是通过智能语音技术对一种语言实现完整记录,包括语言的结构、语音、语义和文本互译关系等等。目前,科大讯飞的AI研究院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正尝试在部分濒危语言和方言上进行语言复制。
从四年以前推出超线程技术开始,英特尔就开始了向四核技术转型的步伐。此后,英特尔于去年4月推出了业界首款双核个人电脑处理器。近期,英特尔又在100天内更新了其整条产品线,推出了30多款基于功能强大且节能的创新酷睿微架构处理器的台式机和服务器芯片。
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表示:“今天的产品发布将计算机世界推向了全新的纪元。四核微处理器出类拔萃的计算能力将带给科学、娱乐以及商业更多的可能性。我为英特尔在这个领域内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无比自豪。
通过在硅半导体的工艺和制造技术、创新和定制的产品设计以及相关的软件商工具和程序支持等领域的持续投资,英特尔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推出全新四核产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中继续保持领先。
通过本次四核英特尔至强5300处理器的发布,英特尔进一步巩固了双核英特尔至强5100处理器带来的领先优势,并且打破了关键行业标准应用上的一系列世界纪录
戴尔 PowerEdge* 2950 服务器在运行 BEA JRockit JVM 时,以210,065**每秒商业交易(BOPS)速度打破了SPECjbb2005的纪录,成绩领先第二名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