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只要一说起蚊子,我们每个人都会对它咬牙切齿。这深深的恨意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因为蚊子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着实不小。
如果我们给蚊子的危害划分个等级,初级的便是蚊子会对人类释放“嗡嗡叫”等主动技能,影响大家的正常休息;其次,蚊子还会让人们的皮肤起包、瘙痒难耐,影响美观与健康;而更甚者,蚊子会通过吸血传播各种各样的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毫无疑问,后一点是人们谈“蚊”色变的主要原因。而针对这一点,有关数据表明,蚊子在吸血时能够传播的疾病多达80余种,其中包括登革热、疟疾等耳熟能详的流行病;而通过传播疾病,蚊子每年致死人数超过了70多万,高居所有动物杀人排行榜的榜首。
在这些骇人听闻的数据下,我们终于意识到小小的蚊子不容忽视。它们是世界上致人命的动物,它们潜藏于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数量惊人、无孔不入、杀不尽灭不完,可谓十分可怕!
不过,虽然对手很可怕,而且数量庞大、生命力惊人,但作为从下被叮到大的人类,早已对它们深恶痛绝、忍无可忍。鉴于此,近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有效的灭蚊办法,希望将我们的敌人彻底消灭。
而传统的灭蚊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室内的用香片熏、拿拍子拍、借粘纸粘、喷虫剂杀,还有一种是针对室外的人工喷药。对于室内灭蚊来说,以上办法基本够用,但对于野外灭蚊来说,采用人工的方式则存在一定的效率、成本和质量上的问题。
“一个蜗牛背上的壳是有生命的,但如果用蜗牛壳这个形态来造房子,房子可能就是死的。很多房子你看不到它传递‘物质’以外的信息,没有亲切感,也没有距离感,不吸引你,也不拒绝你,死气沉沉。究竟什么是有生命?建筑模仿了自然界的形态就会有生命了吗?”国际建筑创新协会主席哈韦尔·皮奥斯(JavierPioz)曾经在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设问。皮奥斯的问题代表了许多公众对生态建筑的一个基本疑问。究竟怎样的建筑是有生命的?在昨天举办的“2006上海·汉堡生态建筑展”国际会议上,“建筑的可持续性”被中、德专家公推为“生态建筑”的基本衡量指标。在专业的技术讨论之外,汉堡市城市发展与环境局局长马勒齐也提出了将建筑的生态性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探讨的观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渐崛起的无人机给我们带来了灭蚊的新工具与新形式。随着消费级和工业级无人机市场的不断开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利用无人机来替代人工进行灭蚊。这一方面提高了灭蚊的效率和范围,另一方面也节约了灭蚊的用工成本与人力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利用无人机在野外进行灭蚊的同时,其也能发挥出额外的植保功效,比如给植物喷药除虫、帮助植物授粉等等。如果算上这一点,那么无人机便不仅仅是单纯的灭蚊神器,更是专业的植保能手,相比人工来说展现出了更为强大的作业能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