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近年来我国从智能网联汽车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标准法规等多方面,深入推动产业实现创新型发展。其中,加快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已经成为了整个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大关键。截至目前,上海、重庆、北京等地先后建立了智能网联测试示范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环境日趋完善。
对于整个汽车产业来说,智能网联汽车无疑丰富了其业态,并使得车辆、道路、人员等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而统一行业标准的形成和建立,可以使得车企在进行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此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并明确了各个车企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健康、有序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
客观地讲,智能网联汽车将重塑整个汽车产业的产业体系。继新能源汽车后,智能网联汽车逐渐成为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又一制高点,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一汽、上汽、长安等主要整车企业都制定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系统战略,科技企业与汽车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渐趋频繁。例如,阿里巴巴与上汽合作发布了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百度也在积极布局无人驾驶领域并已经开放其阿波罗平台。
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发现,近几年在政府和行业的大力推进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路线逐渐清晰,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也取得了诸多新进展,尤其在环境感知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先进驾驶辅助技术、智能互联技术等方面,在国际上已经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整个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讲,在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的关键领域,产业发展基础还较为薄弱;通讯、汽车、交通和产业跨界融合急需加强;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需提速,特别是路、网、车之间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德国电工技术、电子学和信息技术联合会主席米夏埃尔?施塔德勒批评说,妨碍德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最大绊脚石是官僚体制,而不是纳税负担太重。此外,他提出应该加大用于创新的研发费用的投入。另外,虽然每年德国大约有8000名电工技术毕业生,但仍存在约4000人的缺口。后备人才短缺问题也将制约行业发展。目前微电子技术和纳米技术是该行业增长最强劲的领域,欧洲产的芯片有一半是德国造。
原材料价格上升和内需疲软直接影响到德国自动化工业。德国电工技术和电子工业联合总会(ZVEI)说,德国自动化工业继2004年增长5.5%、达到340亿欧元的规模后,2005年的增长步伐将放缓。除非国内市场需求旺盛,自动化工业才能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机器人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汽车工业中被广泛应用,使得德国自动化工业迅速发展。汽车制造商不断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使得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部门从中受益。德国自动化工业出口比例在过去一年里上升到72%,中国成为德国自动化企业最重要的出口市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通盘考虑影响交通产业发展的多种因素,提升公众的出行效率也成为了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一大重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交管部门可以借助云平台等对道路、智能网联汽车等进行网络化、一体化管理,这样利于交管部门对汽车车流量进行监控,优化交通管理模式,终形成比较科学的城市交通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