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此,近年来全球针对人工智能伦理、价值等方面的建设一直在加快,希望日渐崛起的人工智能发展能够态度跟上速度,趋利避害成为真正惠世利民的好技术。其中,欧洲一直是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建设的倡导者,而在其影响下,当前我国也不断增强了相关的认识,加快了建设步伐。
在陆续几年的人工智能政策文件中,推动伦理建设和法律规范的字眼始终有被提及。同时在今年5月份,以行业为主导力量,结合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我国也在北京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伦理与安全研究中心,并发布了《人工智能北京共识》。希望能够举行业之力针对人工智能的研发、使用、治理三方面,做出有效规范与健康发展。
而除了民间的表态之外,国家对于人工智能伦理方面的发展表态也掷地有声。就在6月17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提出了人工智能治理的框架和行动指南。这是我国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加强人工智能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眼下,不管是强调伦理价值、道德规范还是发展负责任,我国给出的人工智能发展态度已经十分鲜明。未来随着态度转化为发展现实,并逐渐跟上产业应用的速度,笔者相信我们一定能将人工智能的危害降到低,让人工智能迎来既快速又健康的均衡发展。
自2013年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逐渐进入到一个上升期。庞大的市场用工需求及巨大的劳动力成本压力,促使“机器换人”和自动化生产成为了重要趋势。在此趋势下,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力度,行业、企业与资本也增强了对产业的谋划与布局,从而使得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不断壮大与成熟,连续六年位居全球大的需求与应用市场。
据新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2.3亿美元,超过了整个机器人市场规模的70%;从2013年到2018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平均增长率接近30%,增速格外惊人。此外在自主品牌的产量方面,早在2017年我国便突破了10万台,目前正以超过20%的同比增长不断增多。
而按照《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所设定的目标,我国本来是计划在2020年完成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0万台,如今这一数字提前三年被突破,可见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之猛。未来,伴随着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更多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等目标的实现,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和发展还将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