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尽管大环境和大市场被炒的火热,但所谓冷暖自知,身处其中的我国本土企业其实过的并不太好。据现实反馈给我们的讯息,当前我国共有28个省的40多个产业园区和500多家企业在工业机器人市场之中,但本土品牌机器人仅占4%。同时,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也连续多年蝉联世界,可本土产品却不足10%。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虽然繁荣,但需求和销量却都不属于本土企业。不少本土企业面临着卖不出去、没人买没人用的尴尬,长期处于亏本之中;也有企业因此而不堪重负、转投它行。而在2018年,国内一些大品牌企业也开始出现了销量下滑,国产品牌占有率呈现罕见的5年首降,企业生存环境和销售状况愈发严峻。
这些现状是如何造成的呢?一方面与国外企业的冲击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本土企业本身实力不足。对于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由于起步晚、人才匮乏、核心技术掌握不足、量产能力低下、产品和行业标准缺失,本身市场竞争力就比较薄弱。再加上一些企业盲目逐利、恶性竞争,伤害了消费者的信心,便更加导致企业销售出现困难。
那么,当前有什么办法能够促进本土企业销量,让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更好的卖掉呢?曾有厂商提出像卖手机那样卖机器人,即利用半年生产就能收回成本的低价机器人,通过“半年一换”的频繁更换,实现像换手机那样更换自动化设备,从而促进机器人销量的增加。
这种方法是否可行呢?很显然,它并不可取!因为手机之所以能够实现“一年一换”,是基于系统更新速度较快,用户有换机需求。而机器人强调的是使用寿命和稳定性,频繁更换虽然能够促进销售,但却不符合用户需求,甚至会损害用户的使用信任。此外,频繁的更换意味着机器人价格必须极低,长此以往可能导致价格战的爆发,反而不利于企业和行业发展。
这种方法不行,那什么方法可行呢?结合业界一些专家观点,笔者总结出以下四种方法,或许对本土企业的促销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