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实际上,除了这些被抽查、发现并通报出来的存在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的软件外,一些“没有问题”的软件同样也在收集用户的信息和隐私,只是它们收的“光明正大”。因为人们在申请这些软件之前,会“不假思索”的就勾选相关隐私协议,然后填写各种个人资料,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自己的信息进行了“出卖”。
虽然这些软件获取信息与隐私的途径是合法的,或是你自愿的,但终的结果仍然是你失去了对自己信息的掌控权。此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智能技术的迅速崛起,眼下人们所泄露的内容也不再于姓名、年龄、照片、住址、财政情况等传统信息,诸如指纹、声纹等生物特征信息也日渐成为“香饽饽”,这无疑让信息泄露的形势愈发严峻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2011年以来,我国已经有超过11亿互联网用户的隐私信息遭到了泄露。这些信息主要是被个人非法窃取或企业“监守自盗”的方式泄露和转卖。在这样的形式下,预防和惩治隐私泄露行为,保护公众个人信息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首先政府要加强隐私保护立法,对侵犯隐私信息进行严管、严惩和有效规范。在近两年来的时间里,国内外包括脸书、谷歌、亚马逊、推特、百度等企业都曾被爆出数据泄露问题,令人们对个人隐私保护格外担忧与重视。针对这些事件,欧盟通过了号称“史上严”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以管控企业的数据安全问题;我国也发布了《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从法律层面对个人隐私和信息进行保护,国内外正在加速行动。
其次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用户隐私要有合理的认识。比如在去年三月的时候,李彦宏一番“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和效率”的言论,显然便是对用户隐私“有所误解”,也因此遭受到了社会大众的猛烈抨击。对于企业来说,主张营利没有错,但不能以牺牲用户隐私为代价,不能诱导、欺骗和强制用户出卖隐私,更不能替用户擅自做主肆意处置隐私信息。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企业观,才能从源头杜绝企业对用户隐私的不法侵害。
后用户也要树立良好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观念,不能随意或糊涂的出卖自身信息。隐私信息对于个人来说十分重要,一旦遭到泄露可能对人身安全、个人生活、财产安全等造成严重危害。因此,用户需要对隐私有的重视,同时也要对窃取行为注意防患与保护,不要为了贪图一时之利而出卖隐私,也不能稀里糊涂就出卖自己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后一道关卡,还需要用户自己来把守!
不久,国家领导人对杨名舟上书作出批复,并要求国家有关决策部门最高领导了解情况并汇报。虽特高压试验工程已于8月19日正式奠基动工,但是一场关于“全国性特高压电网”的论争风暴无疑正在酝酿之中。据悉,上述晋东南经南阳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线路全长654公里,申报造价58.57亿元,动态投资200亿元——据相关人士估算,该试验可谓学费高昂,其静态投资相当于日本新一轮对华低息经援740亿日元的折算总额,动态投资相当于2005年国家减免农业税的总和。假如特高压电网在全国全面推开,未来投资高达4060多亿元,据有关专家估算配套动态投资将达8000多亿元,总投资相当于两至三个长江三峡工程项目。 但诚如中国投资协会能源发展中心张杰副秘书长所言,假如争论都集中在技术性问题之上,就恰恰忽略了争论的本质所在——特高压电网的建设与中国电力体制改革之关联。建设特高压电网真正意味着中国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成果的全面沦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