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得从人脸识别的技术层面入手。在人脸识别技术漫长的3、40年发展历史中,有一些问题至今都没有攻克,比如光照、遮挡、年龄变化、人脸相似性、海量数据等等。
其中,光照问题是人脸识别中较为明显的难点问题,光线在3D的人脸上会投射出不同阴影,这会加强或弱化人脸原有特征,从而增加识别的难度和准确性;而遮挡问题是人脸识别的另一难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脸部常会被帽子、眼镜等遮挡,这同样给人脸识别带来了困难。
此外,大幅度的表情变化、年龄增长带来的面部变化、相似人脸间的识别、人脸图像的质量等都会影响人脸识别的精度和难度。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人脸识别技术发展不够,使得“刷脸”应用要么无法有效识别、要么结果不够准确,甚至有时还会出现识别错误等问题。
以及,学习样本的缺乏、海量数据的不足也对人脸识别的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同时随着人脸数据库规模的增长,人脸算法的性能将呈现下降。换句话说,人脸识别技术不仅难点重重,而且成长条件严苛,任何一个困难无法解决,都不可能实现的发展。
而不的发展所带来的结果便是“刷脸”危机四伏。一方面,人们不经意的一次刷脸,就有可能“出卖”自己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将人身暴露在危险之中;另一方面,人脸识别的各种不识别或谬误,可能会误导人们做出不正确的结论,终反帮倒忙。
据了解,美国之所以反对并禁用人脸识别,正是因为遭受到了技术不成熟而引发的上述问题的影响。比如该技术曾把一些国会议员判别为罪犯,同时该技术还对有色人种有特殊“识别上的歧视”,这些不仅让美国人民感到惊恐,也激起了人们的不满。
除了这些风险之外,人脸识别带来的隐私信息泄露也让人倍感担忧。利用这些识别图像,一些不法分子能够更轻松的实施犯罪,比如窃取钱财(毕竟好多人的移动支付采用“刷脸”形式)、售卖隐私攫利、入侵企业或政府部门、实施刑事犯罪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让美国人民的安全和政府、企业等的安危遭受到了威胁,而这些威胁一旦发生,就可能给个人、家庭、企业及社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鉴于此,在技术尚未发展成熟之前,在应用仍然危机四伏、弊病百出之前,美国选择了禁用。
对此,中远集团运输部一位负责人表示,作为航运公司来说,选择挂靠航点首要考虑的因素是港口是否拥有贸易货源的腹地,其次是吞吐能力和装卸效率是否优化,价格因素只排名第叁。
该负责人表示,在一定的区域内,航运公司往往倾向於挂靠区域性的枢纽。因此,如果中国港口希望在与国外港口竞争中吸引更多航运企业挂靠,首先自己必须力争成为这一区域内的枢纽,这就需要通过整合来确立自己的枢纽地位。
报道表示,部分实力雄厚的大港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大连港已经把目标定位在腹地+中转的复合型航运中心,并在想方设法收购锦州港,但这一计划至今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大连港一高层官员无奈地表示,“我们是非常希望入股锦州港的,但现在决定权不在我们港口这个层面。”他透露,由於目前各港口的实际控制人还是各地政府,而实际上现在收购的阻力也来自於此,因此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需要省政府等更高一级的行政单位通过协调来解决。
对此,辽宁省政协方面已提出建议,在政府的协调组织下,以大连港集团作为核心港口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参股省内其他港口,实现港口资源的合理整合和优化配置,推进辽宁港口企业的协调发展。
目前在东北区域内,大连港、营口港和锦州港是最主要的叁大港口。大连港控制了东北94.5%的外贸集装箱货源,在东北港口中处於龙头地位。但大连港也正面临着来自於营口港和锦州港的竞争压力。
分析人士认为,大连港希望首先收购锦州港,强化它作为主枢纽港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为今後收购营口港和进一步整合辽宁港口作好铺垫。因此,大连港与锦州港的资本合作,或许将影响到整个环渤海湾的港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