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传统的监测手段,无人机具备机动性好、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等显著优势,既可以实现从地面到高空的垂直无盲区连续观测,也可以实现对船舶、机动车等移动污染源的灵活监测。监测的范围、效果和准确性相较以往手段都有明显提升,能为现有监测网络提供重要补充。
同时,无人机的应用还可以真实实时的展示空气污染分布情况,包括垂直、三维等多种分布图展示,这些为大气防治的管控决策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此外,无人机也有效弥补了大气监测工作中的人力不足,拓展了治理和执法的视线,丰富了监测与取证手段,让大气防治变得更加简单、轻松和便捷。
鉴于此,自2017年以来,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尝试将无人机应用与大气监测治理之中。
其中2017年11月,四川省启动有史以来大规模的大气督查行动,督查行动中川东北机动组便出动了无人机辅助督查;2018年9月,针对朝鲜核试验可能造成的辐射,国家核安全局也在东北边境及周围辐射地区使用了无人机进行监测;此外2019年8月,山东济宁市也成立了无人机飞行检查小分队,用以对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进行有效检查和监测......
不过,虽然无人机应用于大气监测防治价值突出、效果显著,且目前各大省市也在加速无人机的融合应用,但其想要进入常态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仍不太容易。因为眼下的“无人机+大气监测”模式还存在诸多的不足。
“中国人口众多,中国人对家和住宅有着浓厚的感情。人们赚了钱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买房子,有了更多的钱就是买大的房子。”李华在演讲中敏锐地指出:“中国每年的建筑总量大概是20亿平方米,相当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左右。而建筑是对自然资源和能源浪费最大的行业。发展绿色住宅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办法。对于发展绿色节能住宅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面对绿色住宅的发展现状,李华分析认为,绿色节能住宅的开发成本比一般住宅要高出10%-20%,这种开发成本不能简单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应该由政府、发展商、消费者三方共同承担起推动节能住宅产业发展的历史重任。李华建议政府在一些制度的修订上将绿色理念融入其中,并充分运用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发展商多开发绿色住宅,也鼓励消费者多使用绿色住宅产品。
首先现有无人机的发展和应用缺乏完善的标准和法律规范。眼下,不管是在生产、销售还是使用上,我国无人机的相关标准和法律都还在制定或构思当中,现存的法律不足以支撑无人机在环保监测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无人机在应用中时常会出现数据隐私泄露、意外伤人等各种问题。
在普遍通过黑白电视观看电视节目的年代,观众可以选择的影视节目类型相对单一、视频制作所运用的技术也相对落后。自步入新时代以来,5G、VR、AR等技术日趋成熟,并逐渐被应用于影视节目内容制作的各个环节。
与过去相比,观众除了重点关注自家“小鲜肉”在剧中的表现外,对影视节目的剧情、道具等也十分在意。一些视频节目由于人设混乱、所用道具服装等不符合基本历史常识而被广大观众所质疑。
作为视频内容制作者,当然是不希望出现收视率“扑街”的状况。为更好的适应和满足广大观众的视听娱乐需求,一些具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影视内容制造者开始转变思维方式,加快采用5G、3D打印、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来制作的视频内容。从应用现状来看,这些前沿技术给影视内容制作带来的影响可不只是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