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人才形式,我国机器人产业都是如何维持发展的呢?企业们又是如何破解人才难题的呢?
在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企业对人才及人才专业性的需求度和依赖度较高,因此普遍采用国外引进或者相互挖角的方式填补人才空洞,由此催发了激烈无比的“抢人大战”。但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只能解决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却无法维持长期的稳定供给,且需要企业付出的成本也过大,所以并非上上之举。
将其中一台1400KW电机改用HARSVERT-A10/110变频器控制后,采用压力闭环控制,电机与水泵的运行工况也得到明显改善,且大大减少了电量消耗。据大庆供水公司在现场测量统计,年节电量为604万千瓦时,按当地电价0.44元/度计算,年节约电耗为268万元。实际上,用户已在10个月内收回全部投资成本。
将其中一台1400KW电机改用HARSVERT-A10/110变频器控制后,采用压力闭环控制,电机与水泵的运行工况也得到明显改善,且大大减少了电量消耗。据大庆供水公司在现场测量统计,年节电量为604万千瓦时,按当地电价0.44元/度计算,年节约电耗为268万元。实际上,用户已在10个月内收回全部投资成本。
而随着国内发展的日趋稳定,企业竞争的愈发健康,如今“抢人大战”已经渐趋平静,取而代之的是企业自我培养。目前,以哈工大、库卡等为代表的机器人企业,已经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培训机构等进行合作,共同打造了机器人教育培训基地,通过产教研的融合发展,建立起持续、稳定的人才培养和供给机制。
相比于抢人大战,企业自我培养更加能够抓到自身应用的人才需求点,同时能够长期稳定的输出和储备。抢人大战并不会对行业整体人才的发展有所帮助,但企业自我培养却能够增加行业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因此看起来要有效很多。
不过,在成长周期、培养资金等方面,企业自己进行人才培养确实也存在一定劣势,这或许还需要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来进行弥补。换句话说,未来企业一边引进国外人才,一边坚持自我人才培养,两者相互结合应用自育为主引进为辅,或许才是解决行业人才问题的有效之道。
当然,产业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单靠企业自身,更需要政府、高校甚至民众的同力同心、一致努力。
对于政府来说,需要更多的给予人才问题重视和关注,将人才问题的解决上升到政策层面,通过政策对人才培养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为产业人才发展指向保航。具体来说,目前我国机器人教育和培训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稀缺、教育内容匮乏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政府的出面和注力。
对于高校来说,则要紧跟市场发展需求和国家政策号召,加快加深相关专业开设,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和挑战人才培养侧重,通过与企业的深入交流,让高校人才能够接轨行业、接轨时代。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和排头兵,高校的作用和价值非常重大,只有高校做出了真正的努力和调整,人才培养才能真正步入正轨。
此外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需要积极的参与到机器人行业建设当中,这既需要政府的普及、带动作用,也需要大家的责任感、意识感和激情发挥。当前,政府已经将机器人相关职业列为了新职业之一,赋予了职业正规性和性。那人们是否愿意踊跃参与到其中去呢?这也是决定我国人才培养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经过长达3年的调研攻关之后,科研人员逐步摸清了检测的关键所在。于是,相关数据完整且品质高、可准确定量分析相关物质的液质联用仪被“请”进了实验室,成为重要的检测用仪器。
要在1吨的液体里精确测定几毫克的物质,光靠仪器设备难以实现,还必须有相应的检测方法。科研人员结合DP-4泡沫剂的特点,筛选了可对比的基准物质,并对基准物质近20个质谱参数进行了优化,还对不同条件下的流动相一一进行测试。一个全新的检测极限达到0.1毫克/升的检测体系就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