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举办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内大的出现平台滴滴出行宣布,其已于8月28日获得了上海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在继美国加州和中国北京之后,又斩获了一个城市的路测资格。
据滴滴负责人表示,公司希望加快推动自动驾驶载人体验,并计划在上海嘉定开放30辆左右、10公里以上的载人测试,以期在未来实现有人驾驶和自动驾驶的“混合派单”模式。同时在稍早前,公司还将自动驾驶部门进行了分拆,设立独立公司。
据悉,目前滴滴已在考虑IPO,并被曝出可能与蔚来出行进行合作,可见自动驾驶已经成为其下一个主舞台。
而无独有偶,近日首约汽车也迎来了法人变更,专研自动驾驶领域多年的百度成为首约汽车股东之一,双方将在自动驾驶领域达成合作。此外今年4月,Uber在上市前也收获了一笔10亿美元的巨额融资;去年3月,Lyft也开启了自动驾驶开放道路的测试,并后续推出付费项目。
综上可见,不管是国外的Uber、Lyft,还是国内的滴滴、首约,出行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和布局完全不输任何其他企业,甚至其商用化进程还略占优势。未来,相比于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可能自动驾驶的商用落地还得看出行公司。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除了目前出行公司的发展较快、态势喜人之外,其在自动驾驶出行商用领域的三大优势,也是助推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首先在出行数据上,出行公司具有得天独厚的一手数据资料。众所周知,自动驾驶的出行商用离不开现实测试数据的支持,而这对于出行公司来说,完全不是问题。就拿滴滴来说,当前其5亿多的用户平均每天贡献100TB的车辆轨迹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很好的帮助其估计出现路线、价格和给定时间的车辆需求,为自动驾驶的商用发展省去不少麻烦。
其次在安全经验上,出行公司也具有更高的服务质量和保障。对于出行企业来说,其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安全保障措施,从运营、规范到处理、赔偿都非常有经验,因此相对来说更容易取得成功。此外以安全运营经验为筹码,出行公司还可以获得与政府及相关方共同探索自动驾驶运营安全实践准则的机会,在发展上更占据主动。
后在平台优势上,出行公司也具备更和更完善的服务。借助已有平台,出行公司在自动驾驶商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运营和盈利,相比其他企业来说压力偏小。现阶段,不少车企选择与出行公司合作共同发展商用,一方面看中的是数据,另一方面看重的便是平台。
据悉建设中的电站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境内,邻近华东电网负荷中心,电站动态总投资38亿元人民币,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设计年发电量17.62亿千瓦时,年抽水耗电量22.74亿千瓦时,工期6年,预计2011年10月第一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012年底全部建成投产。电站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及地面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上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89.5米,正常蓄水位222米,水库总库容1748万立方米;下水库利用河谷洼地开挖围建而成,最大坝高21.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4.6米,总库容1435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