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能够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与追捧,一方面是适应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形势变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制造业面临挑战,必须寻找发展新路径的必然选择。实际上,从全球范围来看,制造业普遍存在四大挑战。
一是金融资本市场支持力度欠缺。长时间以来,房地产、虚拟经济等业态对于资本的吸引力居高不下,金融政策支撑力度减弱,导致制造业投资受到影响,流动资金活力与持续造血能力不足,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产业升级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利局面。
二是定制化生产需求增长。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多品种小批量的定制化需求,意味着业务扩张与生产精细化,但同时也意味着产品的生命周期会变得更短,产品的设计将更加频繁化、生产将更加小规模化,不管是任何一个环节都面临着新的压力,在某些情况下,制造商甚至失去了对于未来生产规划的把控。
三是人才缺口越来越大。这里说的人才,主要是指制造企业中的熟练劳动力、工程师、技术研发人员等,例如工艺、编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如今,许多制造商都面临着人才不足问题,而且不仅是这些专业人才,在普通工人方面也呈现出日益扩大的数量缺口。
四是对于数据的收集、利用缺乏正确认知或是难以正确掌握。虽然在自动化、数字化的过程中,不少制造企业开始逐步重视对于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但是对于创造数据的新价值却缺少主动性或是度,没能够大化发挥出关键数据以及智能制造带来的巨大驱动力。
面对这样的情况,既需要从管理角度来调整企业战略举措、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需要结合定制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大趋势,予以针对性应对。因此,柔性制造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并逐步受到全球制造企业的高度关注与认可。
中国纸与板纸产量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在1994 年至2004 年的10 年间,中国纸产量由2140万吨增加到4950 万吨,10年间净增加了2810 万吨,合计增幅达132.5%。中国纸与纸板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由1994 年的8.0%提高到2004年的13.8%。2005 年中国纸与纸板产量增达5600万吨,增幅为13.1%,其中新闻纸300 万吨、印刷书写用纸1320 万吨、生活用纸384 万吨、包装用纸470 万吨、白纸板670 万吨、箱纸板830 万吨、瓦楞原纸810 万吨。2005年中国纸与纸板产量增加到5500 万吨。中国纸与纸板的消费量由1994 年的2430 万吨增加到2004 年的5440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由9.1%提高到13.2%。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纸与纸板生产国和消费国,但人均消费量仅为41.6千克,低于世界平均值。2004 年中国纸与板纸的进口量为614 万吨(2005 年减为524 万吨),出口量为125万吨。中国纸浆产量2004 年为1420 万吨(2005 年增为1960 万吨),消费量为2150 万吨,分别排在世界第3 位和第2位。2004 年中国纸浆进口量为732 万吨,多于美国(524 万吨)和德国(474 万吨),为最大进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