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大数据的应用场景不断增多,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发展整体呈现出一派蓬勃的局面。据统计,2017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4800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大数据硬件产业的产值为234亿元,同比增长39%。2018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
此外,一些市场调研机构也对大数据市场收益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据IDC发布的《全球半年度大数据支出指南,2018H2》预测,在2019年度,大数据与商业分析解决方案全球市场的整体收益将达到1896.6亿美元,相比2018年增长12.1%。IDC认为,在2019-2023年预测期内,全球大数据市场相关收益将实现13.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并预计总收益于2023年达到3126.7亿美元。
国内的大数据产业,眼下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其中,金融、通信、政府,已经成为了大数据技术落地的重点行业。银行、保险、证券与投资,是整个金融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庞大的金融资金交易量、日益严峻的网络黑客攻击形势,金融界人士积极转变思维模式,并尝试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来构架防火墙,进一步提升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其中,大数据分析技术主要运用于风控、信贷、金融反欺诈等业务。
在大宗货物交易活动中,交易的双方往往会提前投保并购买相应的保险。大数据在金融保险领域的应用,有助于相关人员快速评估承保业务的保险损失、优化设计再保方案,让金融交易活动更有保障。同样,大数据对供应链金融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深入而持久的。
利用大数据技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对贷款的目标客户进行资信评估。通过对某家企业的生产数据、电水消耗、工资水平、订单数量、投资偏好、研发投入、产品周期等进行的分析,评估人员能够较为客观地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进而决定是否放贷及放贷的金额。
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对电梯的需求继续扩大。专家估计未来50年我国新增住房面积将达到200亿平方米。目前国家规定20米以上高楼就应安装电梯,因此未来电梯最大的市场就是住宅市场。此外,机场、商场、地铁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对自动扶梯、观光电梯等电梯的需求量也十分可观。
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速度加快。东部地区城市化经过20年的发展,有些发达城市城市化水平已达到80%,基本饱和,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趋势。而近年来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已经与电梯需求高速发展所需的GDP水平相吻合。
电梯更新进入高峰期。虽然国家对电梯寿命目前没有提出强制报废要求,但是按国外电梯使用寿命的惯例,一般日本系列电梯设计寿命为15年,欧美电梯设计寿命为25年。根据我国电梯选购的实际情况,采用日本系列产品或技术的比例大约有60%以上,国内在1990年前安装的日系电梯已经全部到了更新期。而且1990年以前的电梯生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电梯的耗电水平是现在节能电梯的三到四倍。按电梯使用寿命及15年前电梯安装数量看,预计2007年将有15000至20000台电梯需要更新。
如果今后10年我国新装的电梯都采用能源再生变频器,预计到2017年底,电能总共将节省40.7亿千瓦时,二氧化碳排放将减少5100万吨左右;二氧化硫排放将减少13.2万吨左右;NOx排放将减少13.2万吨左右。此外,将减少掩埋15.4亿吨烟灰、24.75亿吨煤渣和1.05吨水银,减少0.7吨铅的堆积,节省946.3亿升水,减少开采18..25亿吨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