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我国制造业已经由单一的产品生产供应模式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柔性化、个性化产品生产供应模式。此时,加紧进行“产业跃迁”,已成为我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选择。
2009年,日本富士通公司开发的富士通农场管理系统以全生命周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为重点,带动设施农业生产、智能畜禽和智能水产养殖,实现设施农业管理、养殖场远程监控与维护、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
传统产业体系在创新技术的赋能之下,将跃升到更加先进的轨道上运行。在新轨道上,原先的领跑者未必依旧领先,抢先“跃迁”者有机会重新卡位,这就是“产业跃迁”。当全球化不确定性增强时,加速智能制造转型、推动核心技术创新、建立自主品牌、尽早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有助于增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智能水产是这样的:通过实时采集温室内温度、水温、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氮、光照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设施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测、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模块采集温度传感器等信号,经由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传输数据,实现对池塘或养殖池的远程控制。
想到制造业大国,世界人民无法忽略中国。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全球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在全球供应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仅中国生产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比就已超过80%。
2002年,英特尔公司率先在俄勒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葡萄园,传感器节点被分布在葡萄园的每个角落,每隔1分钟检测一次土壤温度、湿度或该区域有害物的数量,以确保葡萄可以健康生长。这是一个典型的精准农业、智能耕种的实例。
在部分领域,中国制造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已经领先。比如特高压输电技术、5G移动通信网络、量子通信等均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是值得欣喜的。眼下,总体来说,我国工业制造业还处在世界中低端,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产业结构仍需要优化提升,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不足以及工业效率有待提高。
智能水产,或者称之为水产4.0时代,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就是水产先进设施与陆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
此外,核心技术研发缓慢、科研尖端人才缺乏等问题也值得关注。努力补齐制造业发展的短板,争取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取得更多新成果,已经是社会各界人们的共同心愿。而技术上的进步与制度上的创新,将有助于我国在制造业新一轮的卡位战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在制造业“产业跃迁”中实现新的突破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