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茶山,采茶的不只没了年轻人,即便是中老年采茶人也在减少。
但不会太久,采茶机器人将在茶山工作,“挑茶机器人”更是已经广泛上岗。
在主流快递企业的无人仓储,“分拣机器人”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不但高效而且不易出错。
宋爱国说,通过陀螺仪,它能知晓自己的空间方位。与生物判断自己的方位和姿态不同,人类的平衡感知集中在小脑部位。而机器人的平衡感知是分布式的,通过陀螺仪分布在它的躯干上。
汽车企业的生产线也是一样,随处可见一种拉着零部件四处穿梭的小车,行走自如但却没有司机——它们被称为“移动机器人”。
很快,你所住的房子的大部分可能是机器人盖起来的......
现实状况的改变与企业对创新和效率的追求,让这有些科幻的场面正在变成现实。
宋爱国进一步解释说,它一跳,腿部跟着摆动上来,然后翻转,整个身体的姿态也随之调整。这其中便是姿态传感器在起作用,姿态传感器获取了各部位的旋转状况,将信息传递到中央处理器,进行控制决策。而且控制的实施要快,因此对算法的有效性要求很高。
目前,在房地产企业碧桂园的工地上,就有不下十种机器人在做测试,搬砖、抹墙、清理地面、保洁。
决策的具体过程可分解为:将姿态转换成数据,进行计算处理,找到应对策略,传递给不同部分,控制姿态,获取平衡。可以想见后空翻的所有计算要在“慢飞行”的情形下完成,因此控制算法优化极考验功底。
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近期提交了包括《建立完善建筑机器人政策标准体系 以加快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三份提案。
任何去过车企总装生产线的人,都会惊奇于一种活跃在流水线旁边的“小车”,它载着某款车型的装配件,根据规划路线的指引,自己穿梭于整个生产线为各个工位配送零部件,完全实现了无人驾驶,而且能够满足“柔性生产线”(一条生产线可生产多种车型)的运输需求——当某个工位需要某款车的某个零部件时,它会准确无误地带着零部件出现在特定工位上,并在完成任务后自行离开。
据了解,目前很多学校都在拿这款机器人做硬件平台,然后研究控制算法。有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者介绍说,波士顿动力控制算法已成为院校的典型范例,被用作教材。
一期项目已在该市5座试点桥梁建设健康监测系统,并根据各座桥梁实际需求安装了多套不同功能的监测仪,并接入管理信息系统。
它很智能。当你故意挡在它面前时,它就停下了,你走过去后,它又继续自动前行。
为检测桥梁是否安全,昆明市会定期对各座桥梁开展结构、承载力等特殊检测。在此基础上,2015年,昆明市城管执法局建成了昆明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地理信息、道路管理、桥梁管理(含健康监测)等内容。
有没有人想过在建筑工地上,也搞出类似于AGV小车,以搬动那些沉重的建筑材料?
昆明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于2017年通过验收,实现对5座桥梁各项数据的24小时在线监测、自动报警。经过两年试运行,系统运行稳定,健康监测系统数据采集满足桥梁健康状态分析要求,为桥梁的管理和关键截面参数监测发挥了巨大作用。
还真有。比如碧桂园。
比如地磁车流量传感器,除了可监测车流量,还可通过磁场变化情况感应车辆,通过振动频率分析出车辆的大小、重量等数据,之后通过数据发射仪将数据发送到市城管执法局的信息系统,分析车流量的大小、是否需要分流、桥梁是否超负荷等。如果车流量较大、超过桥梁承受能力,将与相关部门联系,采取分流措施降低桥梁承载。此外还有桥梁牢度测试仪、伸缩缝监测仪、桥面应变监测仪等。
现在碧桂园旗下的博智林机器人,已经研发出了一种“预制内墙板搬运机器人”,可以一次性搬运4块、每块重约180斤的内墙板,而且做到了安全平稳、高效、节省劳动力。
这就是碧桂园的工地版AGV,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只是众多产品中的一种。
在全球物联网发展竞争中,中国见势早、布局快,跻身这场与世界同线起跑的较量。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我国已建立了基本完整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包括以感知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为代表的物联网制造业,以网络服务、软件与集成服务、应用服务为代表的物联网服务业。
现在博智林旗下已经有十多款实现了产业化的机器人产品,包括室内喷涂机器人、楼层清洁机器人,以及外墙喷涂机器人。
例如,一些工业领域的领军企业,率先运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海尔集团推出U-home智能家居技术平台。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徐工集团在技术、生产、销售、服务等领域全面应用物联网,打造智能化工厂。
尤其是外墙喷涂机器人,替代了之前一直由“蜘蛛人”从事的高空作业,在实现了工效比人工高出4-6倍的情况下,安全性大幅提升。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美、欧、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已把物联网视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发展动力的战略重点,分别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国家发展战略。
这让建筑行业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并带来了无限可能,其中最让人们激动的一种是:建筑业这个工种繁杂、劳动密集型且面临一线工人老龄化的行业,正在变得智能化。
据介绍,昆明计划明年再纳入17座桥梁,届时将有41座桥梁可实现各项健康数据24小时监测、自动报警。该期项目建成后,系统将对昆明市41座桥梁进行全天候健康监测,形成适应云南地质地貌特色和满足昆明城市交通通行状况的统一桥梁健康监测平台,同时也将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城市桥梁健康监测集群云平台。
这是绝对意义上的“新基建”,差不多贯穿了从机器时代到现在5G智能时代的所有特点,而且它为整个行业打开的想象空间是惊人的。
在经济运行领域,浙江省智慧能源监测2013年8月投入运营,实现全省2441家以上企业的用电数据实时监测,目前正在进行省内推广,形成覆盖全省的工业节能监控平台;在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广州市的交通行业智能监管体系可实时监管万余台车辆。
因为“无人工厂”曾被认为是德国工业4.0的标志性事物,相对而言,“无人工地”带来的冲击力要更加震撼一些,也更符合“基建狂魔”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