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已经从一种未来畅想,变成了产业发展中的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超乎想象的变化。这是我看完第一财经《城市会客厅·对话5G City》这期节目,从三大运营商和华为的对话中,得出的体会。
国民关注度极高的5G技术,乘势“新基建”,在运营商和华为代表的产业力量推动下,正在变成真正赋能各行各业的“2B少年”。
这款CXJ-5型中低速磁浮智能巡检车,两侧造型神似猫头鹰,车身长5.81米,宽2.6米,高2.97米,采用新能源、双动力运载行走系统,可搭载6人检修工班,最高运行时速25公里。
在与社会经济的真实融合下,启动商业应用一年的5G技术,正在勾勒出完整真实的人间烟火。
本文希望用一家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讲述5G对各产业的影响,对普通人生活的改变。
4月3日,国内首台中低速磁浮智能巡检车在长沙正式下线。该产品填补了国内中低速磁浮线路动态智能检测装备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新型轨道交通智能化养护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0年2月13日,某县医院的一位老年患者,她的主治大夫正在病床前的屏幕跟省医疗专家对话。
前一天,这位老太太突然在自家院子里晕了过去。各地都在封路抗疫的大环境下,送去省城救治根本不现实。
据介绍,智能巡检车可对中低速磁浮线路情况进行CT扫描式的精细“体检”。巡检车上搭载了38个高精度传感器,以及布置在周身的数个高清工业摄像机,可对轨道螺栓的松紧度、感应面板的平顺性等指标,进行精准测量。
老人病情复杂,县里很快联系上了在5G远程医疗上积极探索的省医院。
目前,国内中低速磁浮运营线路日常巡检作业,大量依靠人工方式进行,存在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大、人员要求高、检测效率低等问题。据悉,由于线路巡检通常只能在夜间,目前人工完成5公里线路的精细巡检,大概需要1个月的夜间时间。然而,使用智能巡检车只需1个晚上。
病人的个体情况、医疗影像资料等,被上传到远程医疗平台,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省专家通过清晰的图片影像,加上声情并茂的实时问诊,最终给出了综合的诊疗方案。
惠清高速北江特大桥跨越京广铁路、国道G240的转体桥全长100米,相当于25层楼高,重14000吨,相当于1万辆小汽车的重量,桥面宽33米。该转体梁采用(56+56)米“T”构连续梁转体跨越,与铁路、公路轴线交叉角度为87°,转动角度为顺时针转动87°。
“实时超声影像和双向视频通话在屏幕上不会有卡顿的情况,没有延迟,判断就会更准确,这是5G对远程诊疗最有帮助的地方”。县医院的医生说。
另外,智能巡检车还采用新型检测算法,实现了检测数据的精准测量和数据准确处理运算,缩短了作业时间和劳动量,提高了检测作业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使线路检测质量和作业效率显著提升。
老人没想到,她现在也没搞明白的一个陌生的名词——“5G”,就这样省去了“看病难”那苦不堪言的奔波,让普通人如此便捷地接受到省级专家的帮助。
船闸在夜间运行过程中,因光线弱、照明灯有视觉盲区等原因,船闸靠船墩及闸室墙等建筑被船舶多次碰撞,损毁严重,每座船闸投入靠船墩钢包角维修费用约1万元/年。
随着5G与医疗行业的融合逐渐提速,智慧医疗正在成为守卫生命的硬核力量。
4月1日,由广东省交通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四局承建的汕(头)湛(江)高速公路惠州至清远段(简称惠清高速)北江特大桥跨京广铁路、G240(国道)转体桥成功转体,为国内最大、最重高速公路跨铁路、公路双线转体连续梁。
老人病情转危为安,让远在山西矿场工作的唐志文放下了心。
日前,江苏省船闸应急保障中心创新项目“一种引导船舶避碰的间歇发光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该项专利通过设置发光装置提高船舶航行安全警示,完善了航闸安全畅通技术保障手段。
他们矿场已经拿到复工复产的批文,作为一名矿车司机,唐志文工作强度很大。
每天在复杂的作业环境中准确地将物料进行抓举和铲运,一个检查不到位,就会造成人员伤害;在一些地段,比如十字路口、车辆转弯会车等情况下,还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每次出门上班前,老婆都会千叮万嘱他多加小心。
最近,公司在推进5G智慧矿山项目建设,等场地改造完成,接受过相关技术培训,唐志文就不用开车在矿山现场作业了,他只要在无人矿车操作室里,远程操作就可以了。
当5G出现在遥远的工地上,矿山也在悄然变化。它不再等同于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而成为了“唐志文们”施展智慧和才干的舞台。
1日凌晨1时30分,随着现场总指挥的一声令下,北江特大桥转体梁以每分钟100厘米的速度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工作人员实时监控,根据转盘上布置刻度、编号,转体梁安装有速度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监控和调整转体速度,有效保证转体精确合拢对位。
唐志文一直记着读大学的儿子,在疫情期间,很多课程都改成了远程教学,担心效果不好影响学业。
谁知问了才知道,儿子所在的学校早就用上了5G+全息+4K技术打造的全息智慧教室。老师在另一个校区,借助高带宽、低时延的5G网络,成功“分身”,呈现出全息影像。
针对此种情况,应急保障中心设计出一种能引导船舶避开碰撞的装置,此装置通过蓄电池上的太阳能面板吸收太阳能充电,在夜间或光照传感器接收到接近夜间光照信号时,实现LED灯自动间歇发光,每两秒闪光一次。当船舶接收到靠船墩闪光提醒,即可判断航道岸线轮廓,也可判断船舶与护岸或靠船墩的安全距离,从而引导船舶安全航行,显著降低了船舶碰撞船闸设施的几率。
授课内容也通过3D图像处理技术,形成了虚拟影像,与教师的虚拟影像实时叠加。不仅课程有序进行,知识的获得方式也变得更加丰富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