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5G发展之初,3GPP就表示5G移动通信标准主要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R15标准,重点满足增强移动宽带(eMBB)应用需求,该标准早在2018年6月就已冻结。而第二阶段便是R16标准,该标准的研究在R15标准冻结的同时同步启动。
该系统是如何运行的呢?一旦地质灾害监测点附近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该系统就会及时发现,并发出预警信号,通过信号传输,气田调度室值班人员可以在电脑前看到,并根据应急预案采取措施。
经过两年探索,5G终于顺利完成了从R15向R16标准的升级,这无疑是其发展迈向成熟的表现。相比R15标准,R16标准进一步满足了低时延高可靠(URLLC)和大连接低功耗场景(mMTC)的应用需求,可以说让5G在应用上得以全满足和全覆盖。
据了解,该气田首套地质灾害监测系统于2013年建成。系统拥有26个监测站和3个基准站,分布于气田19个集气站,4个阀室,4处穿跨越及2个隧道,可实现气田地质灾害监测全覆盖。
如果用国内专家的话来概括,5G R15和R16标准的根本区别,是前者让5G变得“能用”,而后者让5G变得“好用”。新标准围绕“新能力拓展、已有能力挖潜和运维降本增效”三方面,不仅增强了5G服务行业应用的能力,同时也让效率得以提升。
石油石化行业危险性高,若地处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则更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普光气田所在的四川盆地地理条件特殊,常年雨水丰沛,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沉降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到气田输气管道和站场设施安全。
智能制造网认为,最大的变化或许是5G应用将逐渐从消费领域走向行业领域。现阶段,5G主要的应用包括5G手机在内,都是面向消费市场和普通民众的,但其实更适合5G的是行业领域应用,凭借高速率、低延时等特点,5G能彻底颠覆传统行业。
GPS位移监测的原理,简来说,就是GPS接收机可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的信号,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对所接收到的GPS信号进行变换、放大和处理,以便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传播时间,解译出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监测站的三维位置,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
与此同时,5G也能与无人机、机器人、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和新产业相结合,促进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快速崛起。过去,因为5G标准只满足移动宽带应用需求,导致5G行业应用难以实现,而如今新标准的出来无疑能补齐这方面的缺失。
不过,由于单星单频GPS接收机存在卫星信号接受不稳定的缺点,且大部分地灾区域仅设立了一套地表位移监测站,监测数据较为单一。该系统在运行6年后,GPS主机、天线及其他通信器材、线缆与连接部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损坏。
毕竟我们知道,眼下热门的工业自动化等赛道,都是在低时延高可靠和大连接低功耗等物联网场景下开展试验的,此前是由于标准未定上下游产业链才处于观望态度,但如今随着R16标准的冻结,这一现状将迎来改变。未来,5G行业应用将迎来机遇。
但是,此套系统地表位移监测站采用的是单星单频GPS接收机,其核心部件是GPS芯片。GPS接收机具有易操作,可全天候观测,不受地形土地条件限制,适应于不同变形阶段的地表三维位移监测。
当然,在此过程中能否实现5G行业应用的最终成熟,还取决于标准之外的因素,比如5G配套设施,具体包括5G基站、5G模组、5G芯片以及5G相关人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