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药企应加快传统制药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推动医药工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业内如是表示。
这类陀螺仪是卫星或空间飞行器惯性测量单元、姿态稳定控制的关键部件,可减少卫星配置的陀螺数量,节省宝贵的空间和重量,这对降低卫星制造成本以及发射成本有重要意义。
笔者了解到,实际上,近年来在医药市场竞争激烈、带量采购等政策频频发布的背景下,降本、增效、提质成为医药企业的挑战。同时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一些药企已经朝着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升级。
半球谐振陀螺仪是利用半球唇缘的径向振动驻波效应(半球壳径向振动产生的驻波沿环向的偏转),来感测基座敏感旋转运动的一种振动陀螺,是目前精度最高的固态陀螺仪,具有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抗冲击抗辐照能力强、工作寿命长等典型特点。
例如,4月25日,九芝堂宣布其“中药固体制剂智能工厂集成应用新模式”专项项目通过验收。据悉,九芝堂以六味地黄丸、驴胶补血颗粒为示范品种,构建设施互联、系统互通、数据互享、业态互融的中药固体制剂智能工厂集成应用新模式,通过系统的纵向与横向集成,推进中药固体制剂生产过程智能化,实现集团智能管控,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
星载惯性敏感器,是以陀螺为核心部件,用于实现卫星等航天器三正交轴空间姿态角速率测量的惯性测量系统。星载惯性敏感器需要根据整星设计要求及空间环境适应性要求,进行热机电磁等可靠性设计及惯性敏感器系统集成,是卫星姿态控制系统中的关键单机产品。
江中集团早在2012年便引入智能制造概念,不断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在江中药谷液体制剂车间,全封闭、全监控、全自动无人是其特点,车间内的大型生产机组有序地运转着,配合完成提取、分离、纯化、配料、洗瓶、灌装、密封、检测、装盒、码垛等等一系列生产线流程。
我国于2018年发射的“高分五号”卫星,是世界首颗实现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填补了国产卫星无法有效探测区域大气污染气体的空白。在该卫星上,姿态敏感器中的半球谐振陀螺仪,便是这颗卫星的核心部件之一。
有药企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加码智能制造,药企的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产品品质也随之提高。不过目前来看,国内医药行业在新药研发、信息化投入、物流水平等方面的水平还亟待提高,药企智慧升级、合规管理、品质保障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据了解,“高分五号”卫星的陀螺仪,与“高分”系列的其它卫星不同。它使用的是由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半球谐振陀螺仪(下称半球陀螺)。目前,半球谐振陀螺仪作为卫星以及空间飞行器惯性测量单元、姿态稳定控制的关键部件,在空间应用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统计显示,全国4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中,完全采用计算机控制的不足5%,大部分企业采用的仍是半自动和人工化生产技术,导致药品可控性低,难以制成质量稳定一致的制剂。
在以前,卫星大部分采用机械陀螺。与之相比,半球陀螺有三个明显优势:高精度、高可靠性、长寿命。具体来说,高精度,是指其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卫星姿态的微小变化情况;高可靠性指其质量好;长寿命则指其使用年限更长,特别适用于15年以上长寿命的卫星,尤其在性能要求更高的深空探测器上优势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