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食品在流通环节中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技术落后,食品因腐坏而造成的浪费非常严重。据悉,我国果蔬产业收获后的腐烂浪费率达到30%-50%,与部分发达国家5%-15%的腐烂浪费率。但伴随着国内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我国食品在流通环节的腐坏现象正在得到改善。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博物馆里,都会放置内含温湿度传感器等传感元件的监测终端,采用无线方式,实时监测展柜微环境,保证文物有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环境,或者采用库房恒温恒湿储藏柜、恒温恒湿展柜等监测设备,对文物库房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这其中,制冷、加热、去湿、加湿过程,均由温湿度传感器控制。
食品的冷链物流是指将原材料从源头生产后进入冷库,装进陆运或海运进行冷藏运输,由冷藏集装箱运送到目的地以后卸货,然后产品进入当地冷库进行分销,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保持食物处于低温环境下。在制冷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冷链物流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在博物馆日常文物展出环境中,环境温湿度的波动,对馆藏珍贵文物的损害最为显著。比如开馆闭馆时空调的开启和关闭、白天参观人流的多少都会影响湿度的变化。湿度过高易使书画纸张滋生细菌、霉菌,使其老化;湿度过低,纸张就会变脆。所以,通常为保护文物,湿度一般都会控制在45%到55%之间。
目前,食品冷链需求是我国冷链物流需求的大头,占比行业总需求达90%。据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食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将达到2.352亿吨,比2018年增长4653万吨,同比增长24.65%。我国正高度重视冷链物流的发展,并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今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交通运输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有关工作的通知》,再一次对冷链物流行业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除文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控制外,博物馆在文物环境控制中,也会用到温湿度传感器技术。例如,敦煌莫高窟60多个洞窟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结合多种传感器数据,从而对进入洞窟的游客人数进行控制,从而保障洞窟环境的稳定和壁画的安全。
受政策利好,冷链物流产业的基础设施布局、制冷设备性能都在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包括低温加工处理中心、流通型冷库及分拣、配送等冷链配套设施、冷藏运输车等等,这些基础设备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完善产业链。例如2019年全国冷库总量为6052.5万吨,同比增长15.56%;冷藏车市场保有量为21.47万台,同比增长19.3%。
比如,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因可直接与被测对象接触,不受中间介质的影响,因此,测量精度更高。其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导体(称为热电偶丝材或热电极)两端接合成回路,当接合点的温度不同时,在回路中就会产生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而这种电动势称为热电势。热电偶就是利用这种原理进行温度测量的。其中,直接用作测量介质温度的一端叫做工作端(也称为测量端),另一端叫做冷端(也称为补偿端);冷端与显示仪表或配套仪表连接,显示仪表会指出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
同时,设备的性能也在不断优化。传统的冷库设计不尽规范、设备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但现在的智能化冷库,温度波动可控精度小于±0.001℃,并且无温度分层,温度的恒定为省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冷藏车作为基础设施之一,其市场品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目前冷藏车也在朝着轻量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