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早在2016年,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 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就已确定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雏形。随后,《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的通知》、《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相继密集发布,国家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由此可见一斑。
按计划,该激光雷达探测装置的建设和运行,将对全世界的激光雷达科学家和大气科学家开放和共享,推动全球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发展。未来,将在中国国内建立若干科学目标和探测功能更加精细化的激光雷达站点,组成一个开放的、可拓展的激光雷达观测网,并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建成世界一流的大气多参数高分辨率激光雷达观测网。
当前,随着基础技术快速更新,汽车智能化技术体系发展得愈加完善和健全,智能网联汽车有了更为细致和具体的落地场景。从L2到L5,每个自动驾驶层级都陆续开发出了具备市场应用前景的技术与产品体系,一方面让汽车智能化内涵愈发丰富,另一方面也让智能化落地速度超出预期。
该激光雷达探测装置,能够高分辨率立体探测大气气溶胶(颗粒物、沙尘、云)、大气湍流及气象参数(水汽、温度、风场)等。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一流的全高程独立大口径激光雷达大气探测平台,用于整层大气多参数、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的立体探测。
目前,全球关于自动驾驶的解决方案有三大类:单车智能、车路协同和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已经成为中国自动驾驶路线和行业共识。车路协同想要实现的目标包括:路之于车,聪明的路可以赋能自动驾驶;车之于路,车端的信息也非常有价值,通过车端的数据上报,能够赋能整个智能交通。
智能网联汽车主要是由感知系统、执行系统、决策系统和通讯系统等组成,关键技术与汽车传感器、V2X 通信、高精度地图、高性能芯片、网络云平台、信息安全等密不可分。
据悉,此次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如何才能看清全球气候变化的“全貌”呢?这需要一个长期观测的过程。除在“空间维度”开展国际合作,以高分辨率和高精度方式,对大气成分和物理参数进行长期连续数据观测,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物联传感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中,视觉传感器通过模拟人的眼睛,利用环视摄像头合成汽车周围近距离的环境图像,单目摄像头通过调整焦距生成远距离图像。在视觉传感器中,摄像头的优势是能识别平面事物,尤其是文字和色彩标识。例如,路口红绿灯或限速指示牌,也可和其他传感器互为备用,以此增加行车的安全性。
作为大气探测激光雷达领域全球影响力最大、规格最高的大型国际会议,该会议由国际激光大气探测委员会负责组织召开,每两年举办一次,其组织成员主要来自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拉丁美洲和中国等国家的1位主席和13位委员组成,其中,中国委员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安光所)的专家担任,安光所也是我国唯一的国际激光大气探测委员会成员单位。
基于5G的V2X是争夺智能驾驶制高点的关键。我国在5G技术上有着自身优势,5G高速率、有稳定性、海量连接、低时延的技术属性使车联网和无人驾驶的实现更进一步。从企业方面来看,2019年,车路协同多为交通产品相关的企业内部布局并引入通信巨头或互联网巨头,如ETC龙头企业金溢科技、汽车企业华人运通等,而2019年下半年开始各类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出来。
相对于传统商用洗碗机,为实现物联网功能,智能商用洗碗机在硬件上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改造,添加了包括传感器、芯片、通讯模块在内的多种智能硬件设备。不同种类的传感器,能够监测到包括水温、用水用电量、洗涤筐数、违规操作等在内的洗碗机核心运行数据,这些数据将以信号的形式传递给芯片,由芯片对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后的信息会传递到通讯模块,由通讯模块将信息传输至智能云端。
随着自动驾驶相关产业的火热发展,路侧设备的潜在应用价值也已经引起重视。以智能网联为例,在车路协同和无人驾驶这两大应用场景,路侧单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整个产业链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对于路侧初步测算,按照每公里需要部署3-5套设备,覆盖全国高速公路和主要城区快速道路,路侧渗透率达到60%,预计需要至少140万站RSU的规模,路侧RSU总投资规模超过千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