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批药企结合自身发展现状,以及创新需求,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等方向转型升级,并有企业收获了甜头。
今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在“2019智慧农业青年学术研讨会”上提到,今后智慧农业的重点发展任务将集中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传感器、发展大载荷农业无人机植保系统、研制智能拖拉机、研发农业机器人、解决农业大数据源问题、发展农业人工智能等方面。
例如,有药企通过引进信息化管理系统智能制造技术,针对GMP对无菌注射剂生产过程人为差错、交叉污染等无菌化要求,通过对制药装备和工艺有效衔接与融合,在完成制药装备洁净空气控制、在线清洗、在线灭菌等多项无菌控制技术攻关基础上,实现了对无菌制剂产品制造、检验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与控制,完成了无菌制剂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集成,更大程度提升了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临床用药安全性,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无菌控制水平大大提高。
例如,农业传感器可用于监测农作物的健康状况、杂草、微生物和害虫,产量估算和预测,相当于在空中、土壤中以可穿戴设备的形式,给作物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建立传感网络。
也有药企启动数字化转型战略,围绕管理、生产、经营、营销四个方面提出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从多方面对集团数字化转型整体架构进行重塑,将企业各类分散的信息数据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上,共享这些信息数据,为决策、管理及整体优化资源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从而降低成本,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在我国智慧农业除了资金制约严重、设备不接地气等问题,农用传感器缺乏也是一大现实困境,该问题需要农业科技公司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发展智慧农业,离不开智慧农机,我国的农机企业应将大数据作为农业机械决策的大脑,努力研制具有查询、调度、定位、测量、计算、管理等诸多功能的智慧农机。
工业4.0、智能制造是制造行业发展的趋势。今年以来受特殊时期影响,各行各业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数字化转型,传统医药企业也积极求变,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数据显示,2020年3月,数字化相关费用占产品总投入费用在10%以上的药企占比高达40%,而2019年这一数字仅23%。
业内认为,在创新趋势下,对于药企而言,通过数字化设备互联、信息传递优化,逐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包括提质增效、节约成本等。
传感器和数字技术可以让农民更好地获悉农田和农作物的状况。妥善利用这些收集的数据可大幅提高作物产量和效率。着重于各种农业工具和传感器技术之间的交互,可使农业实践获得显著进展。
制药装备水平直接关系着制药生产的质量与效率。药企在探索高质量发展途径的过程中,正朝着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这将有望给制药装备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套先进的传感器监测系统,应实时提供温度、湿度、光照、土壤pH值、降水、灌溉时间等状况的反馈。该系统应能及时确定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要素。拥有基于云计算服务的认知系统,可实时从世界各地的案例中学习,从而为每个季节应如何照料作物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获得更好的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与进口产品相比,国产药机的核心技术短板犹存。不少药企在实现生产数字化的过程中,为了支撑起其对品质的高要求,车间主要引进国际进口设备,覆盖的设备供应商主要来源于德国、意大利等。而国产产品在高端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对此,国产制药装备未来进口替代空间比较大,相关企业有望在中高端领域挖掘新市场。
物联网传感器可部署在地面或水中,以收集相关目标的数据,如土壤湿度和作物健康状况。收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方式存储在服务器或云系统中,农民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和手机上的互联网轻松访问这些数据。
实际上,政策端也鼓励支持我国高端制药装备行业的发展,例如9月份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补短板。重点支持的项目涉及高端医疗装备和制药装备等高端装备生产,实施智能制造、智能建造试点示范。随着该重磅文件的发布,意味着高端制药装备迎一大利好。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企业正在农业物联网应用领域寻找新的商机。他们正在开发融合传感器和通信系统的集成系统。物联网传感器和云计算将大大提高数据流的质量,进而帮助农民做出更好的决策。
另外近年来,业内也逐渐认识到国产高端设备不足、缺乏高技术含量高端制药设备生产企业的问题,部分具备资金的企业在人才培养等瓶颈问题上持续发力,致力于打造核心技术团队,不断提高创新水平、技术水平,以期给用户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