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问题之中,无人机偷拍往往很容易被大家忽视。因为无人机在空中偷拍具有很强隐蔽性,一般人不会去注意也很难去发现,但其实无人机偷拍所带来的危害丝毫不亚于黑飞扰航和坠机伤人。如果说,无人机扰航和伤人带来的是对人身健康和社会安全的破坏,那么无人机偷拍,则是对个人、集体甚至国家隐私的侵犯。
目前,即将建设完成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便通过采用UWB技术,使大兴机场未来能对室内人员和车辆,进行可视化监控和管理,以及为每个旅客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导航和服务。当然,UWB定位技术在消费市场的应用也开始出现。目前,国内已有厂商研发了诸如跟随智能行李箱等消费级产品,而未来,如果说UWB定位技术能够集成到手机里面,则将会刺激消费级应用的迅速爆发。
往小了来说,眼下不少用户在小区随意放飞无人机,或者一些狗仔用无人机跟踪拍摄,便严重侵犯了个人的隐私。再大一点,现实生活中也常出现一些球队赛前用无人机偷拍对手,获取对手战术、训练的情况,这便侵犯了集体的隐私。更大的层面,是一些用户偷拍军事基地或重要场所,这很容易对国家隐私安全带来威胁。
最后,就是企业级应用对于价格的接受程度高。UWB技术方案令人诟病的一个问题就在于建设成本比较贵,而在企业级应用领域,用户更在意技术与方案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对于价格的接受度会更高。
基于此,杜绝无人机黑飞、严防无人机偷拍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那么,具体应该如何来做呢?智能制造网认为,可能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发力:
其次,UWB定位技术的稳定性比较好。从射频机制层面来说,UWB发射的脉冲波抗干扰能力就比连续的电磁波强,且UWB工作的频段在3GHz-10GHz,相比2.4G频段的无线定位技术,外界的干扰信号也少很多。而稳定性,是企业级应用的一个硬性指标,这也是很多企业级应用选择UWB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人机偷拍盛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法律法规的有力限制,因此很多用户才放飞自我、为所欲为。对于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黑飞偷拍乱象,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无人机专门法律建设,筑起无人机制造、生产和应用各环节的法治围栏,把无人机真正管起来。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法律管控的惩治力度,让法律效力真正生效。
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也被称为超宽带,是一种新兴的室内定位技术,利用纳秒至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通过在较宽的频谱上,传送极低功率的信号。通常利用定位标签,向定位基站发射脉冲信号,来进行精确的室内定位
有了法律做支撑,还需要监管来辅助。同时,监管也需要加入创新式的思维。例如监管可以进行多部门合作,监管可以发动群众力量,监管可以探索多样化手段等等。现阶段,我国已有的监管包括无人机飞行需提前报备等手段,对于“低小慢”无人机管理来说非常有效,未来我国还需将更多注意力放在空域管理和程序简化方面。
虽然UWB定位技术可实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令人印象深刻。但不可否认的是,UWB技术目前还属于一个小众产业,市场认知程度还较低,很多人对其不是很了解。近两年,市场上UWB定位技术企业越来越多,带来的产品与应用也越来越丰富,UWB定位技术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一项性高精度定位技术,UWB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非常符合企业级应用的需求。其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UWB定位技术的定位精度比较高。在视距(LOS)情况下,UWB定位精度可达到10cm内,这是其他无线定位技术难以企及的。这个精度,能够释放很多企业级的应用场景,例如AGV小车管理、监狱人员轨迹监测、离散制造过程中对原材料的实时监控等。
技术手段对于一隐私保护也非常可行,例如通过无人机干扰器等反无人机设备,能够很好地保护一定空间不受无人机干扰;或者通过各种监测技术,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监管到相关无人机。总而言之,通过技术手段不仅能够及时发现无人机,同时还能极大避免无人机,未来对各种技术的不断突破增强,将有助于无人机更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