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发生一场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绿色、智能、互联网成为主旋律。人工智能是新一代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的必然选择,电力人工智能必将与未来新一代数据驱动的能源互联网和谐共生。电力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方向包括智能传感、人工智能平台、大数据、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器人等7部分。
智能传感以构建全业务泛在电力物联网为目标,集成先进技术、创新研究,突破先进感知、边缘智能、网络连接、微源取能等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平台将提供丰富的算法和模型库,并形成人工智能应用研发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大数据将重点开展大数据统一平台、数据分析挖掘、统一数据模型等技术研究和应用需求及业务模型研究;机器学习在跟踪研究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基础上,研发针对特定电力业务场景的机器学习应用模型;计算机视觉将重点研发电力影像智能辅助标注技术、电力设备检测与缺陷识别算法,实现实时设备识别和缺陷检测;自然语言处理将构建电力主题词表,构建调控、运检和营销等领域知识图谱,并终形成新一代电力智能搜索和问答解决方案;智能机器人,将重点突破智能算法封装、自主识别、自主行为、自主学习、人机协作等核心技术,实现电力机器人的自主和智能化。
地下综合管廊短则几公里、长则数十公里,运维情况及其复杂。巡检人员不可能完全实时掌握地下管廊运行工况,定点监测很可能出现盲区。通过在管廊内安装各类传感器,可有效避免管线事故发生。
例如,郑州航空港地下管廊实现了智慧监管,260多个传感器构成的监测系统。可实时将各类数据传回监控中心。一旦管廊中氧气含量或温湿度出现异常,监测系统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同时自动启动风机。
例如,郑州航空港地下管廊实现了智慧监管,260多个传感器构成的监测系统。可实时将各类数据传回监控中心。一旦管廊中氧气含量或温湿度出现异常,监测系统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同时自动启动风机。
国家电网在巡检机器人的应用中有良好的表现,相信大家都有见过,在电网建设与检修过程中,总会有一些“钢铁侠”在空中穿梭,我们震惊于他们熟练的操作技术与胆识的同时,往往会为这些人多些担心,毕竟高空、高压电作业,危险还是存在着的。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电网领域的落地运用,一些巡检机器人代替人类完成了这项危险的高空作业,而且效率比人类高很多。这些巡检机器人通过高精度定位,以及AI语音、图像等识别技术,能够在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完成人工很难完成的作业,通过规模化作业,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甚至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能够针对台风等自然灾害进行电网灾害风险动态评估。
北京海淀区地下综合管廊,安装有230个有毒有害气体传感器,可监测硫化氢、一氧化碳、氧气、甲烷等气体,一旦发现异常数据,应急人员可及时获取信息,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地下综合管廊是筑牢城市“里子”的民生工程,对保障供水、电力、通信等安全运行,提升城市科学化、集约化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更多的城市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保障管廊的安全建设和运营,各类传感器需求将必不可少。
除了国家电网以外,南方电网公司在AI人工智能方面也不落人后,甚至应用更为先进。南方电网与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有明显优势的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为广东电网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机器视觉、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辅助其在输、配电等各个环节作出精准分析、判断、优化、决策。
目前,在地下管廊建设施工期间,各类传感器,特别是各类有毒有害气体传感器,可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在建设完毕运营期间,这些传感器还可随时监测管廊环境状况信息,方便维护检修,同时保障巡检人员和检修人员的安全。
电力行业发展人工智能,还需要专业的力量。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有五方面的优势,即海量的数据资源;开放的市场环境;强有力的战略引领和政策支持;丰富的应用场景;具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聚集和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的优势。但硬币总有另一面,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差距较大,芯片、关键部件、高精度传感器等基础薄弱,还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高水平人才不足成为大瓶颈。
在地下管廊设计建设中,由于管廊较长,一般都会选择合适距离进行多点安装对应的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数据。例如,通过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管廊内温湿度与氧气含量,确保工人工作环境的安全。
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让电力行业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也在不断升温,AI不仅是各行各业讨论的焦点,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电力是资金、技术、装备、数据密集型的具有公共服务熟悉的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电力的用电数据是克强系数的三大指标之一,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电力数据反映各行各业的运行实际,是未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