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迎来新机遇

   2021-04-02 工业品商城156
核心提示:受政策利好支持、技术和人才红利、资本加速入局,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增长潜力强劲,增速高于医药市场整体情况。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9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达3172亿元,随着居民可支付能力的提高、老龄化加剧带动药品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医保覆盖范围扩大,预计至2020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3870亿
       受政策利好支持、技术和人才红利、资本加速入局,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增长潜力强劲,增速高于医药市场整体情况。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9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达3172亿元,随着居民可支付能力的提高、老龄化加剧带动药品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医保覆盖范围扩大,预计至2020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3870亿元。同时随着医药研发投入增加,预计2021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4644亿元,到2025年市场规模则或将超过5000亿元。
  可见,生物医药产业机遇很大,虽然目前行业还存在着集中度较低、生物药研发门槛高、药物成本不断上升及药品降价的压力,但整体来看,未来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依然非常可观,成长空间巨大。
生物质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的物质,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由这些有生命物质派生、排泄和代谢的许多物质。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生物质发电分为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和沼气发电。生物质发电技术是目前生物质能应用方式中普遍、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生物质能发电已形成非常成熟的产业,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发电和供热方式。
  生物质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环境质量、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任务。为推进生物质能分布式开发利用,扩大市场规模,完善产业体系,加快生物质能专业化多元化产业化发展步伐。生物质能发电是生物质能的主要利用形式,近年来,为推动生物质能发电,国家式发布了一系列生物质能利用政策,包括《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并通过财政直接补贴的形式加快其发展。数据显示,2019年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资金预算安排情况,生物质能发电补贴预算达42亿元;2020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安排的支出中,生物质能发电补助为53.41亿元。2020年生物质发电补贴执行情况有望好于2019年,带动实际补贴金额高于2019年。
  在国家政策和财政补贴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生物质能发电投资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生物质发电投资规模突破1502亿元,同比增长12.3%,较2012年增长了近一倍。投资项目方面,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投产生物质能发电项目1094个,较2018年增长192个,较2016年增长了439个。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达到374个。
  在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生物质能发电投资热情高涨,各类生物质发电项目纷纷建设投产等推动下,我国生物质能发电技术产业呈现出全面加速的发展态势。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9年,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47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2254万千瓦,同比增长26.6%;全年生物质发电量11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4%,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
  截止2020年9月底,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248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2617万千瓦,同比增长20.3%。前三季度生物质发电9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1%。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
  随着生物质发电快速发展,生物质发电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比重呈逐年稳步上升态势。2019年我国生物质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的比重分别为2.84%和5.45%,分别较2014年上升了0.71和2.21个百分点。2020年三季度,生物质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的比重分别为3.13%和6.26%,比重持续提升。生物质能发电的地位不断上升,反映生物质能发电正逐渐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新生力量。
  常见的生物质发电技术有直燃发电、甲醇发电、生物质燃气发电技术等,目前我国的生物质发电以直燃发电为主,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主要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和沼气发电。具体来看:
  装机量方面: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248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2617万千瓦。其中垃圾焚烧发电新增装机136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350万千瓦;农林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100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180万千瓦;沼气发电新增装机12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87万千瓦。
  发电量方面:前三季度生物质发电958亿千瓦时,其中垃圾焚烧发电量564亿千瓦时,农林生物质发电368亿千瓦时,沼气发电27亿千瓦时。
  当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正在进入创新2.0的阶段,其中智能制造为生物医药产业带来了新的变革。尤其是今年以来,受特殊时期的影响,生物医药企业拥抱变化和创新的积极性明显进一步提高,加快朝着数字化和智能制造方向转型。
  例如,有药企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围绕管理、生产、经营、营销四个方面提出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从多方面对集团数字化转型整体架构进行重塑,将企业各类分散的信息数据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上,共享这些信息数据,为决策、管理及整体优化资源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从而降低成本,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经济效益。
  也有药企通过引进信息化管理系统智能制造技术,针对GMP对无菌注射剂生产过程人为差错、交叉污染等无菌化要求,通过对制药装备和工艺有效衔接与融合,在完成制药装备洁净空气控制、在线清洗、在线灭菌等多项无菌控制技术攻关基础上,实现了对无菌制剂产品制造、检验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与控制,完成了无菌制剂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集成,不仅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临床用药安全性,还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并进一步提高无菌控制水平。
  据悉,在药企朝着智能制造方向升级的过程中,传统批次生产向连续化生产模式转变,有利于大幅提高生物药的产能,节约生产成本,同时助力提升生物医药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业内指出,连续化生产技术在生物药行业是一种创新,企业需要考虑产品风险,把质量放在头位,不断优化连续化生产技术,才能为药品的质量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另外,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除了依赖生产技术以外,也离不开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的革新,只有将这三者结合才能发挥行业未来的潜力。因此,在不断优化生产技术的同时,行业也需要重视生产设备的更新升级。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