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医疗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国家政策层面上对行业的支持,正使得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数据层面,传感器的组合需要设计为适合特定的条件。为提高数据质量,传感器应放置在身体的最佳位置以收集信息、滤掉噪音;还需决策是否根据需要将数据传输到云或处理其中部分数据,且将关键的参数和数据提取出以发出预警。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突破了3000亿元,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4450亿元,同比增长23.3%。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达到了5250亿元,同比增长18%。
8月16日,据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网站消息,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副秘书长潘峰在8月13日召开的无线通信技术工作委员会(TC5)第四十九次全会上致辞称,随着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发放5G牌照,我国已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CCSA TC5早已启动并完成了5G标准化体系规划工作,目前承担了大量5G基础网络标准的制定工作,并于2019年下半年陆续启动研制。本次全会上按计划将有第一批5G标准项目草案通过送审稿,有望年内发布,而后续5G标准项目也将在今年底和明年上半年陆续完成送审稿审查。
在研讨会上,来自不同运营商的专家介绍了各自在5G网络建设方面的成绩以及运营级专网需求和应用场景。各讲演专家虽然视角不同,但都集中体现并表明了5G专网是赋能垂直行业的重要抓手,是5G商业运营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研讨会上,来自不同运营商的专家介绍了各自在5G网络建设方面的成绩以及运营级专网需求和应用场景。各讲演专家虽然视角不同,但都集中体现并表明了5G专网是赋能垂直行业的重要抓手,是5G商业运营成功的重要保障。
除此之外,还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营收入约为6380亿元。业内预计,照以上发展趋势,2021-2022年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营收入将有望突破万亿元。
作为一种生物传感器,皮肤传感器的广泛应用,将使更多的医疗健康问题将被提前监测预警。即使病人身处家中,医生也可通过远程监测病人的康复情况,并在病人病情恶化时及时干预。此外,流行疫情爆发也将会被迅速跟踪监测,使相关部门能够迅速调动资源,查明易感群体,并监测所发放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从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未来随着更多利好政策的支持,国产器械将加快进口替代的步伐,加上老龄化、消费水平升级等因素,业内普遍认为我国医疗器械多个细分赛道,如耗材、诊断和试剂也将随之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前景。
第一代生物传感器可监测生物物理信号,如心律、呼吸、温度和运动。更先进的传感器正在喷薄而出,有些可监测某些生物标志物,如葡萄糖,以及吞咽和言语等行为。一些商品化的传感器,也在逐渐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如一次性贴片可连续监测来自心脏的电脉冲数十天,这比间歇性去医院检测异常指标方面更有效。但它是体积较大且临时性的,数据也必须在使用后下载,而不是实时传输。
其中,医用耗材在量的增长上是相对较好的板块。这主要是由于耗材需求源于手术量,而目前我国外科手术量增速趋于稳定,非外科手术也正处于加速爆发期。
要使此类可穿戴式传感器更加广泛应用,仍必须克服诸多挑战。材料、设备和电路设计方面的创新必须使柔性生物传感器更小、更薄、更轻、更节能。测量的准确度、精密度和范围必须提高。同时监测、成本、可靠性和数据安全性也都需要关注。
另外,对于在诊断和试剂板块,业内也十分看好。据了解,今年5月份,我国发布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县级医院救治能力、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五大建设任务。而在此背景下,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将是设备采购高峰。因此随着该方案的发布,业内普遍看好政策东风下,医疗设备市场及试剂产品的增量市场机会。
料和设计层面,要使佩戴者对设备不敏感,仍需做一些工作。如今大部分还是超薄的硅电子器件,以后有机聚合物可用来制备自修复的生物传感器,且可以赋予更多功能化,如抗菌,自修复,控制颜色变化等,而能量可以从身体运动或热量或血流的变化中获取,而非从电池中获取。
从长远来看,受国内鼓励创新等医改政策及市场资需求拉动影响,国产医疗器械进口替代加快,未来医疗器械行业将长期维持较高的景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