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D打印产业规模逐年增加,增加速度要略快于整体增速,以致于我国3D产业占的比重在不断增加。根据2020年3月赛迪顾问(CCID)发布的《2019年及中国3D打印行业数据》,2019年,中国3D打印产业规模为打印产业打印产业157.5亿元,较2018年增加31.1%。
此次论坛以“汇聚世界智慧,推动智造升级”为主题,将汇集日本、美国等国家智能制造龙头企业人士,以及中国工程院、同济大学等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智能制造推进路径,分享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和领先的系统解决方案,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多个应用场景中,3D打印正与防护产品“结缘”。例如,3D打印滑雪头盔。一般来看,3D打印滑雪头盔由数字化技术与3D打印智能制造技术打造而成,该头盔的晶格结构防护系统打破了传统头盔有限的防护性能。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凭借扎实的科技研发生产工艺,基于近万次头部碰撞测试界定出的力学边界,运用前沿数字算法,市场上涌现出的3D打印滑雪头盔具有稳定度高、实用性佳的晶格结构防护系统,以此保护滑雪者的头部安全。
智能制造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其中,上游是制造行业的零部件以及感知层次的相关产品。中游是网络层的相关信息技术、管理软件和平台软件等。下游是执行层和应用层,以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床、3D打印为产品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智慧工厂。
2017年4月,阿迪达斯宣布与Carbon达成重要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共同生产10万双具有3D打印鞋底的Future Craft 4D运动鞋。通过使用Carbon的数字光合成技术,阿迪达斯能够在19分钟内打印出具有网格结构的鞋底。由于3D打印的网格结构鞋底能够减轻鞋子的总重量,能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缓冲性,因而可以更好地响应每个运动员的运动。
是指工业大数据及云计算。自动化设备产生的大量数据通过传感系统等路径,实现采集、反应和预测,形成可行为的大数据,帮助制造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闭环。
聚醚醚酮(PEEK)被广泛认为是性能优异的工程热塑性塑料之一,具有独特的高温力学性能和耐化学性。通常来讲,由PEEK3D打印材料制作的护膝采用磁流变阻尼器,在生物力学系统本质上是一种减震器,可有效防止膝盖承受更多的力量,从而降低膝盖进一步损伤的可能性,让使用者佩戴护膝更舒适。
2019年8月26日至29日,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作为此届智博会的分论坛之一,8月27日,第二届智能制造高峰论坛将举行。届时,来自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500名嘉宾将围绕推动智能制造发展进行经验交流,并发布多个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报告。
3D打印护目镜在实际应用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由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的护目镜,可对医护人员进行个性化设计订制,与使用者的面部轮廓完美贴合。总体来看,不光防护效果好,而且佩戴舒适,避免护目镜对佩戴者脸部皮肤的压伤。
智能制造是利用集成知识工程、制造软件系统及机器人视觉等技术,在没有人工干预条件下智能机器人独自完成小批量生产的过程。智能制造集软件、电子、控制、机械于一体,以智能生产终端为核心,主要由“云”、“网”、“端”三方面构成。
当然,能够在防护用具制造领域“大展身手”,这与3D打印本身的优势是分不开的。首先,3D打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能实现生产材料“零”浪费。3D打印技术的生产过程是根据零件的三维设计进行逐层打印,与传统的“减材”加工相比,实现了生产材料的“零”浪费。
是指智能机床、机器人、传感器、机器视觉等智能生产设备,AGV、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物流设备以及智能制造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中长期角度来看,智能生产设备后续的竞争力取决于其对硬件与软件结合的能力。
其次,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加快产品的研发进度。3D打印技术改变了设计者的思维方式,让更多创意转变为现实。此外,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大大缩短生产周期。3D打印技术从设计到生产,省去了传统加工过程中工艺设计与求证的过程,缩短了生产周期,并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数量和批次。
是指工厂内物联网及覆盖产业链整体的工业互联网。目前,国内制造业信息化升级,可采用传感器、RFID、机器视觉、人脸识别等20余种方式来实现工业数据的采集和汇总。
3D打印被各国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之一,发展前景广阔。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更加追求个性化的需求,3D打印将与机器人、无人车、人工智能等技术一起,提高制造业生产线的柔性化程度,快速、低成本地制造出更多类型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