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肉、禽、蛋、奶在人们生活饮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畜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也逐年上升,其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且呈上升态势。今年疫情平稳之后,人们的消费欲望逐渐恢复,畜禽产品的需求也会更加旺盛,因此畜牧养殖业将一转年初的停滞状态,进入繁荣阶段。
除了高度碎片化,物联网规模商用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芯片和传感器这些核心基础能力,从源头遏制了国内产业的发展。《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白皮书(2014)》显示,中国中高端传感器的进口比例达80%,传感器芯片的进口比例更高达90%。
从长远来看,要推进畜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实现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全程机械化必不可少。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草原、人工种草和农作物秸秆等饲草料资源,可利用资源至少可满足5000万吨牛奶、800万吨牛肉和500万吨羊肉的生产需求,可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但是,我国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却还处于较低水平。
但是物联网的大规模商用落地,并不完全取决于5G。这是因为5G网络建设好以后,并不能立即带来经济效应。“万物互联”的物联网需要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科研机构以及产品供应商共同推进。
据了解,我国畜禽养殖以中小规模养殖场(户)为主体,其养殖量占比超过70%,但机械化程度却只有35%。其中生猪养殖机械化水平在30%左右,蛋鸡和肉鸡养殖的机械化水平在40%左右,肉牛、水禽等机械化水平普遍低于30%。
缺乏标准也成了物联网产业不可回避的瓶颈。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物联网白皮书(2018)》提到,一些重要标准研制进度较慢,跨行业应用标准制定困难,尚难满足产业急需和规模应用需求。物联网在技术和应用上都缺乏标准,例如物联网信息采集时,传感器采集量、采集的协议、后端设备连接、数据格式等标准目前都没有统一,有的只是企业标准,各个厂商自己做自己的。
由此可见,推进我国畜牧养殖加快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意味着对机械化的高度依赖,迫切需要农机装备的支撑。
在业内人士看来,与其说5G最主要的应用是物联网,不如说物联网实实在在的需求,造就和催生了5G。如果把物联网应用画成金字塔,窄带物联网能够解决的是金字塔底座的内容,这些应用接入数量大,但是带宽要求低,不需要低时延,比如抄表、烟感等。而金字塔尖的应用,用户数不如底座多,但要求网络大带宽、低时延,5G真实满足了这一部分的需求,目前业内已经明确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比如车联网、VR/AR等。
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加快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畜牧养殖机械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这是加快推进畜牧业机械化,提高畜禽产品保供能力的重要举措和工作指南。
在业内人士看来,5G只是解决了物联网发展的一部分问题,不是万能宠儿。5G本质上不能给物联网规模商用带来发展,只是在传播场景上提供更好的条件。规模商用的话,还是需要上游传感器技术进行革命性的自主化,下游终端产品出现更创新的应用。
文件明确指出,到2025年,畜牧业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以上,主要畜禽养殖全程机械化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奶牛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生猪、蛋鸡、肉鸡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大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养殖与机械化协调并进的畜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主要畜种规模化养殖率先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万物互联时代对传感器的需求极大。传感器国产化程度低,过度依赖进口,国家和企业无法承担高昂的成本,会直接影响政府和企业在使用物联网时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