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应用一直是协作机器人的强项,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优势,myCobot机械手臂与人工智能技术高度融合。采用M5 stack Basic为主控,myCobot支持M5 Stack丰富的硬件拓展,能够直接使用内置的数千应用案例,例如温度感应、面部识别、语音控制等常见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你在更多的场景里“大展身手”。
9月26日,长江武汉花山港,一排排桥吊、船吊、轨道吊依次排开,3辆约15米长、最高载重75吨的“平板车”自主行驶,将轮船上卸下的集装箱运至货物堆场。令人称奇的是,码头上不见一名装卸工,“平板车”居然也没有驾驶室,停车、装箱、驶离、停车、卸箱等一系列操作完全自主完成。 原来,这是新投入营运的5G智能无人集装箱转运卡车。这种车及其前后的支撑系统,让花山港一举迈入了智能港口时代。
而在底座和末端区域,myCobot别出心裁的加入了乐高科技件接口,方便将一些微型嵌入式设备和末端执行器进行简单连接,即可用小的安装成本丰富拓展它的开发潜力。对于专业用户来说,这大大降低了二次开发和应用成本和难度;同时也让小白用户享受到一键连接的便捷操作,哪怕是孩童都能立刻实现自己奇思妙想。
据介绍,传统集装箱无人转运卡车,主要借助埋在地下的“磁钉”定位实现自动行走,而该无人转运卡车的定位系统由GPS+北斗卫星定位、激光雷达地图定位、识别地表纹理的自然定位组成,通过5G网络传输数据,实现方圆200米内感知物体,停车定位精度控制在5厘米以内。港口装卸货,只要桥吊司机和岸桥理货员通过5G移动终端设备发出指令,其他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
由于使用场景的区别,在末端夹具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myCobot同样提供了多种款式的选择,方便完成抓取、测温、吸附等不同操作,柔性化应对各种使用场景,一机多用,有效降低预算成本。
尽管残疾人社区可能会喜欢这种技术,但对于希望最大程度地提高时间效率的企业来说,它也可能很有用。该设备可用于轻松地搜索大型仓库中的特定物品,甚至更好,它可能为那些视力或听力障碍的人创造相关的工作机会。一旦将AI算法集成到设备中,可能性将是无限的。
为满足用户的定制化开发需求,根据简易难度,myCobot小象机械臂支持各类软件的编程开发,例如可视化编程软件Ulflow、工业机械臂操作软件RoboFlow、ROS库、Python/C++/Java、Arduino等,辅助用户进行自主开发。
在现场,5G集装箱无人转运车行驶最高时速可达25公里,一旦前方出现行人或其他车辆,它们会自动停车或减速跟随,甚至能将车间距控制在3米内按队列行驶。另外,还能实现人工接管,实现远程驾驶。据介绍,该无人转运车采用的是纯电动或国五排放的混合动力,更加节能减排。同时,还能解决司机技术门槛高、难招人的问题。使用一辆无人转运卡车,一年可节省人工、能源、维修保养成本近100万元。
对于协作机器人来说,如何有效的大化的使用一直是个大难题。为了给予用户友好的使用体验,myCobot小象机械臂特地搭建了平台——myStudio,集成所有产品相关的使用、操作、维修等一站式服务,用户可以在平台内下载各类操作软件、观看产品教程视频教程以及维护和维修等方面的信息来解决上述痛点。除上述外,还可以直接通过该平台进行固件更新升级。
据了解,这一系统由湖北三环集团、湖北联通公司、武汉港务集团共同打造,并发布了国内首个《基于5G通讯解决传统港口集装箱水平运输智能化方案》。制造、通信、港口三企业联手,利用汽车制造、5G网络、无轨导航定位、港口集装箱装卸优化等技术,解决了传统港口智能化改造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和安全问题。
据了解,这一系统由湖北三环集团、湖北联通公司、武汉港务集团共同打造,并发布了国内首个《基于5G通讯解决传统港口集装箱水平运输智能化方案》。制造、通信、港口三企业联手,利用汽车制造、5G网络、无轨导航定位、港口集装箱装卸优化等技术,解决了传统港口智能化改造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和安全问题。
目前,全国每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亿标箱,但全自动化港口吞吐量仅占2%。下一步,湖北三环集团、湖北联通公司和武汉港务集团将在更大范围内推进5G智慧港口建设,为湖北长江内河航运中心建设插上信息化翅膀。
酒香不怕巷子深,myCobot凭借自身优势——“小巧精致、性价比高”,在桌面机械臂中拔得头筹,一时好评如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用户们都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精彩的应用案例。
而未来的柔性电子则不同。简单说,柔性电子是将柔性的电子元件附着于柔性基底上,形成电路的技术。相对于传统硅电子,柔性电子是指可以弯曲、折叠、扭曲、压缩、拉伸、甚至变形成任意形状但仍保持高效光电性能、可靠性和集成度的薄膜电子器件。实践人工智能,需要在思维上进行调整。而对可穿戴智能设备来说,从设备那里取得数据并实现学习能力,才是柔性电子设备的核心。
自12月1日正式发行至今,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收获了广泛的关注。从个人创客到高校实验室,再到机器人教育行业,myCobot笼络了多元化的市场。其中,各大高校及职业教育行业等都将myCobot视为人工智能教学的“新宠儿”,myCobot一跃成为大学实验室、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教具的不二选择。
现在是智能手机时代,但其本质上还是一个很硬性的电子器件,包括现在的iWatch、谷歌眼镜、VR,只能统称为“智能设备”。目前可穿戴“智能”设备多是可编程机器,不具有人工智能内涵。机器只有感知能力,本质上还是在人类设定的规则下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
基于此,大象机器人搭建并快速植入“my-系列”产业线,相继推出myCobot机器人视觉套装、人工智能套装和工业4.0套装等,每个套装内都将有丰富的案例及教程。
据悉,微软所公开的技术是一种空间输出设备,其包括通过柔性电子连接器电连接的两个电子壳体。两个电子设备外壳经过加重,以保持柔性连接器紧靠支架的平衡位置。该空间输出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输入传感器,该至少一个输入传感器附接到两个电子设备外壳之一,并且机载处理器附接到两个电子设备外壳之一。输入传感器被配置为接收单眼输入。机载处理器被配置为处理单眼输入以产生空间输出,该空间输出提供至少二维信息。
例如,针对K12教学,以典型的人工智能技术及相关案例出发,采用“机器人控制”场景式模拟教学,使学生能够情景化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础原理、主流技术方法、典型应用等,快速掌握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知识。
通过各种传感器收集大量数据,以了解用户的环境可以改善混合现实体验或改善环境中方向或空间信息的准确性。当前的便携式设备可能具有有限的功能。某些便携式设备可能无法进行简单的音频和视频记录,而无法处理设备上的信息。
而工业4.0教育套装,则是通过搭载机器人视觉,配置传送带模拟工业机器人分拣上下料的场景案例。学生可通过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深入掌握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技能,了解并完成相关工业机器人的原理、场景实操、项目实践,初步获取相关工作经验。用极低的价格复制完整的工业机器人操作并学习,我们相信myCobot小象机械臂就会是2021年机器人职业教育这片蓝海里的一声惊雷。
协作机器人的出现本就改变了被工业机器人“重重”包围的局面,让一些中小型工业企业切实地感受到科技进步对工业的影响,体验到生产力进步对效率的提升,这是一次革命式的科技普惠升级。不过这种企业级的生产力升级依然还不能实现真正的“普惠”局面,只有下沉到小微企业,下沉到中小高职的课堂,甚至到千家万户中,才是一场真正的科技普惠。